宜丰县博物馆作为专门收藏、研究、陈列和保护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,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。现有文物 1304 件 / 套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2 件 / 套,二级文物 23 件 / 套,三级文物 505件 / 套,一般文物 774件 / 套。文物类别涵盖古钱币、瓷器、陶器、古籍图书、碑帖拓本、铜器、书法绘画等 20 余个品类。在宜春地区,宜丰县凭借其丰富的文物资源,稳居文物大县之列。馆内的商兽面纹青铜铙,堪称江西同类器物中体积之最;清八大山人桃石小鸟图立轴,尽显名家风范;珠山八友的多幅瓷板画,更是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艺。
“十四五” 时期,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也是宜丰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、博物馆实现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。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 “十四五” 规划,对于推动宜丰县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,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“十四五” 期间,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,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,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。同时,数字化、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,也为博物馆创新展示手段、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。
然而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宜丰县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例如,文物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,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,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,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加强文物保护利用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文化强县、助力宜丰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
三、主要任务
一、健全馆藏文物保护利用体系。落实陈列布展提升项目、社会教育提升项目。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、保管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。规范馆藏文物保护管理,加强馆藏文物的征集、编目、建账、保管工作。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,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。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,改建文物库房,配套建设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。强化藏品征集工作,丰富藏品结构,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见证物征藏。
二、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水平。健全、完善博物馆人事、财务、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,不断提升博物馆规范化、智慧化管理水平。积极参与文博系统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,博物馆藏品征集、鉴定、库房管理标准规范,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,逐步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。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优化完善,提高理事会科学决策和监事会依法依规监督管理能力,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。有序引导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人以捐赠等形式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。
四、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。试点延时错峰开放。加大博物馆线上展览、教育活动、讲座讲坛、视频直播等策划力度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。深化博物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服务项目。
五、完善构建博物馆大安全体系。树立全防全控的大安全观,构建起现代技术支撑的大安全防护体系,打造开放、公正、包容、平等、安全、稳定的博物馆体验环境。加强博物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,改造安防、消防、防雷设施,尽快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,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,全面提高博物馆安全防范能力。
六、构建博物馆风险防控体系。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决策处置能力,加强博物馆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建设,杜绝内部法人违法、重大职务犯罪等风险,在面临外部公共卫生安全、舆论危机、企业欺诈、法律纠纷、暴恐威胁和重大社会治安问题时,能够有效应对、妥善处置,维护博物馆良好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。
七、策划系列原创精品陈列展览。落实中办、国办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要求,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、价值标准、审美风范,以古鉴今、古为今用、启迪后人。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,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,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。落实联合办展、巡回展览、流动展览、网上展示,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。
八、策划打造精品陈列展览。深入挖掘文物的当代价值,结合时代发展、时事热点,策划、打造一批阐释文物价值内涵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彰显中华文明起源、长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等主题的原创性展览,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。
九、落实陈列展览协同创新。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,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、趣味性、艺术性和参与性,加大新技术、新成果、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,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。
十、推出“云展览”。通过“互联网+”项目的实施,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、云教育,加大博物馆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力度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,推动博物馆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。以博物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,满足观众便捷化分众化文化需求。实施“云展览”平台建设项目: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,充分利用藏品资源,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。探索“云展览+云直播”模式,推介一批优质线上展览、线上体验教育活动和讲解员主播。
十一、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,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。探索策展人制度,将策展人制度与现有管理模式相衔接,发挥策展人的引领作用,协调各相关部门职能,推出更多高品质、原创性主题展览。逐步完善“藏品研究+策展+学术推广+文创产品+教育活动”的展陈模式;尝试公开征集选题,探索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。
十二、推进博物馆资源融入全县中小学教育体系。拓宽历史文物、革命文物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渠道,规范并创新研学教育,研发精品博物馆课程,发挥文物在学校课程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综合素质教育、职业技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开发一批博物馆课程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,继续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活动,规范博物馆研学活动。
十三、落实有关项目。“互联网+文物教育”平台建设项目。整合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开发数字化、网络化的文物教育课程及其他教学资源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文物教育”建设,充分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,推进文化遗产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,加强平台推广应用。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教育项目:从书画、图书、陶瓷、铜器等方面展示文物修复技术,多方位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、方法和技术,积极弘扬传统技艺,普及文物保养知识,为公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。
十四、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。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在馆藏文物修复、防护和加固中的运用,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。加强藏品研究成果转化和跨学科综合研究,构建文物藏品的知识图谱,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科技价值、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,加强藏品研究的优秀成果向陈列展览、社会教育、文创产业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。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。
十五、参与建立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。让民间收藏文物“活”起来,加强收藏文化培育和鉴定服务供给。加强文物鉴定基础研究、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,加快科技辅助鉴定研究与应用。
十六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深化融合发展,鼓励改革创新,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促进文旅融合发展,通过优化博物馆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、拓宽旅游服务空间,满足公众需求,助力经济发展。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。借助数字手段,通过可视化呈现、互动化传播、沉浸式体验,借助新技术新手段,打造服务型智慧化景区,切实加强现有博物馆软硬件水平,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、舒适度和体验感。
十七、健全人才队伍建设。贯彻落实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以博物馆“文物考古、科技保护、传播利用、专业技能、综合管理”五支队伍建设为抓手,不断完善博物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、综合素养高、具有一定视野的文博队伍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为核心,建设一支政治坚定、勇于创新、勤政廉洁、求真务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。满足藏品保护、管理与博物馆展陈需求,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。强化人才培训,根据不同岗位要求,开展分级分类培训,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,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。加强在职培训,参与国家、省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。
十八、持续开展古建筑定时检测工作。与专业测绘机构合作,运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和设备,对博物馆古建筑及县域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期监测,及时掌握其结构安全和保存状况。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测数据库,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,为文物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十九、推进古建筑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。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损坏情况,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,按照 “修旧如旧” 的原则,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。同时,对博物馆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,优化参观路线,完善配套设施,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参观环境。
四、保障措施
一、组织保障
明确责任、权利和义务,建立相应的问责和奖惩制度。加强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决策能力、宏观管理能力、执法监督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,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。大力贯彻执行各项博物馆法律法规,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追究机制,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,推动博物馆治理更加规范化、科学化。
二、经费保障
加大博物馆建设经费投入,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。通过社会集资、组织或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博物馆建设经费。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,确保专款专用,提升资金使用效益。
三、人才保障
贯彻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精神,加大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,通过合作、培训、深造、交流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。引进具有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,注重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。深化人才选拔制度、岗位管理制度、人才考核制度、人才激励制度改革,健全人才服务体系,做好人才培养服务,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四、宣传保障
加强对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宣传工作,认真按照规划内容实施、落实规划。在规划实施各阶段,通过多种方式对“十四五”时期各领域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报道,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,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注规划实施,营造良好社会氛围,广泛凝聚社会共识,及时吸纳社会意见,推动规划高效能实施和高质量完成。
通过 “十四五” 规划的实施,宜丰县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体系,优化人才队伍结构,提升服务社会能力,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、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博物馆,为推动宜丰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更大贡献。
宜丰县博物馆
2021年3月25日
联系电话:0795-2765081
参观地址: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新昌东大道竹文化园内
COPYRIGHT © 赣ICP备20008915号 宜丰县博物馆, ALL RIGHTS RESERVED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