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

宜丰县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 学术机构

宜丰县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

宜丰县博物馆作为专门收藏、研究、陈列和保护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,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。现有文物 1304 件 / 套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2 件 / 套,二级文物 23 件 / 套,三级文物 505件 / 套,一般文物 774件 / 套。文物类别涵盖古钱币、瓷器、陶器、古籍图书、碑帖拓本、铜器、书法绘画等 20 余个品类。在宜春地区,宜丰县凭借其丰富的文物资源,稳居文物大县之列。馆内的商兽面纹青铜铙,堪称江西同类器物中体积之最;清八大山人桃石小鸟图立轴,尽显名家风范;珠山八友的多幅瓷板画,更是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艺。

“十四五” 时期,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也是宜丰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、博物馆实现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。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 “十四五” 规划,对于推动宜丰县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,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
一、“十四五” 时期的机遇与挑战

“十四五” 期间,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,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,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。同时,数字化、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,也为博物馆创新展示手段、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。

然而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宜丰县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例如,文物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,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,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,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
二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加强文物保护利用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文化强县、助力宜丰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

三、发展目标

(一)完善文物保护体系

1. 进一步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,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测体系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,实时掌握文物保存状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。

2. 加大文物保护修复力度,加强与专业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,培养和引进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,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。

3. 推进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,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相关制度和规范,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科学、规范、有序开展。

(二)优化人才队伍结构

1. 创新人才管理机制,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,通过公开招聘、人才引进、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,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。

2. 加强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,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、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活动,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,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3. 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
(三)提升服务社会能力

1. 加大博物馆藏品对公众开放的力度,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,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展览。加强展览策划和设计,注重展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,提高展览的质量和水平。

2. 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,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,针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群体的需求,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课程和活动项目。加强与学校、社区、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,开展馆校合作、馆社合作等活动,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向社会广泛传播。

3.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,打造智慧博物馆。建设博物馆数字资源库,实现文物藏品的数字化展示和管理;开发线上展览、虚拟展览等数字化产品,拓展博物馆的服务空间和范围,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博物馆的文化资源。

四、重点项目

(一)古建保护与利用

1. 持续开展古建筑定时检测工作,与专业测绘机构合作,运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和设备,对博物馆古建筑及县域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期监测,及时掌握其结构安全和保存状况。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测数据库,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,为文物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
2. 加强白蚁防治工作,与白蚁防治专业机构保持密切合作,完善白蚁监测和防治体系。定期对白蚁危害情况进行巡查和评估,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,确保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免受白蚁侵害。

3. 推进古建筑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。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损坏情况,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,按照 “修旧如旧” 的原则,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。同时,对博物馆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,优化参观路线,完善配套设施,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参观环境。

(二)品牌基地建设

1. 进一步打造宜春市干部教育基地,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,结合党史学习教育、党性教育、廉政教育等主题,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课程和活动项目。加强与组织部门、党校等单位的合作,将博物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,提高干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。

2. 提升基地的综合服务功能,完善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。加强基地的信息化建设,打造数字化教育平台,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。优化基地的管理和运营机制,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,为学员提供优质、便捷的学习和参观环境。

3. 拓展基地的社会影响力,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,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。通过举办主题展览、文化讲座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来,提升基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(三)数字化建设

1. 建设博物馆数字资源库,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和整理,建立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档案。运用三维重建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等技术,对文物进行多角度、全方位的展示,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、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2. 开发博物馆数字化应用平台,包括线上展览平台、虚拟展览平台、数字教育平台等。通过这些平台,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物馆的展览信息、观看文物展示、参与教育活动,实现博物馆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。

3. 推进博物馆智慧化管理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化安防、环境监测、设备管理等功能。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,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保障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(一)法制保障

严格遵守《博物馆条例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,根据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求,不断完善博物馆各项管理制度。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,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,确保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开展。

(二)组织保障

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,加强博物馆领导班子建设,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。进一步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,优化人员配置,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。加强内部管理,完善绩效考核制度,确保 “十四五” 规划的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。

(三)人才保障

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,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。通过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建立人才培养基地,加强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。积极引进高层次、紧缺型人才,充实博物馆人才队伍。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,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待遇保障,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。

(四)经费保障

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,加大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。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机制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和发展,通过捐赠、赞助、合作等方式,拓宽经费来源渠道。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管和审计,提高经费使用效益,确保资金安全。

(五)舆论保障

加强博物馆宣传工作,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,广泛宣传博物馆的文化资源、展览活动和社会教育成果。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,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,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,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。

六、规划实施

(一)明确责任分工

“十四五” 规划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个人,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协调推进机制,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,形成工作合力,确保规划任务顺利推进。

(二)加强监督评估

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,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。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指标的跟踪监测,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。根据评估结果,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,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。

(三)推进项目实施

按照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,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,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、任务、进度和资金安排。加强项目管理,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、工程监理、质量验收等制度,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。积极推进项目实施,及时总结经验,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。

通过 “十四五” 规划的实施,宜丰县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体系,优化人才队伍结构,提升服务社会能力,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、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博物馆,为推动宜丰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更大贡献。


联系电话:0795-2765081

参观地址: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新昌东大道竹文化园内

COPYRIGHT © 赣ICP备20008915号 宜丰县博物馆, ALL RIGHTS RESERVED .

赣公网安备 36092402000019号